欧陆娱乐-媒体人呼吁中国男篮放弃高低位战术,只能欺负比你瘦矮慢的对手
在中国男篮近期的一系列国际比赛中,战术选择和实战效果再次成为媒体和球迷热议的焦点,多位资深体育媒体人公开发声,质疑球队长期依赖的高低位战术体系,认为这种打法在面对世界强队时显得苍白无力,只能在对阵身体条件逊色的对手时奏效,他们呼吁中国男篮进行战术革新,以适应现代篮球的高速发展和激烈竞争。
高低位战术,作为一种传统的篮球进攻策略,强调内线球员在高位(罚球线附近)和低位(篮下)之间的配合,通常由中锋或大前锋在高位策应,为低位球员创造得分机会,或通过高低位传球打开外线空间,这种战术在中国男篮的历史上曾取得过一定成功,尤其是在亚洲范围内,面对身材矮小、速度较慢的球队时,中国男篮可以利用身高优势轻松得分,随着国际篮球的趋势向快速、灵活和三分球方向发展,高低位战术的局限性日益凸显。
媒体人指出,中国男篮在最近的世界杯预选赛和亚洲杯比赛中,尽管在面对一些弱旅时能凭借高低位战术取得大胜,但一旦遭遇欧美或澳洲等强队,就显得束手无策,在对阵澳大利亚队的比赛中,中国男篮的高低位进攻多次被对手的快速轮转和紧逼防守破解,导致失误频发,得分效率低下,这些强队球员往往拥有出色的运动能力、速度和防守意识,能够轻松干扰高低位传球,甚至抢断后发动快攻反击。
“这种战术只能欺负比你瘦、矮、慢的对手,但在高水平竞争中,它已经成为一种负担。”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篮球评论员表示,他补充说,现代篮球强调空间、速度和三分球,球队需要更多的无球移动、挡拆配合和外线火力,而不是依赖传统的内线强攻,中国男篮若坚持高低位打法,不仅难以在国际赛场上取得突破,还可能让年轻球员的发展受限,无法适应全球篮球的潮流。
中国男篮的高低位战术问题并非新话题,早在2019年世界杯,中国队在关键战中负于波兰和委内瑞拉,战术单一就被诟病为败因之一,当时,球队过于依赖易建联等内线球员的高低位策应,外线球员缺乏主动创造机会的能力,导致进攻停滞,尽管球队进行了新老交替,引入了更多年轻球员,但战术体系似乎仍未根本改变,媒体人认为,这反映出教练组和篮协在战术理念上的保守,缺乏对国际趋势的敏感度。
从数据来看,中国男篮在国际比赛中的进攻效率往往在面对强队时大幅下滑,根据国际篮联(FIBA)的统计,中国队在2023年亚洲杯对阵黎巴嫩和韩国等队时,高低位战术的成功率超过60%,但对阵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时,这一数字降至30%以下,球队的三分球出手占比和命中率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,这进一步凸显了战术单一的问题,媒体人强调,放弃高低位不是完全否定内线优势,而是要将它融入更现代的体系中,例如增加挡拆后的外线投篮或快速突破。
球迷和专家们也纷纷响应这一呼吁,社交媒体上,有关“中国男篮战术改革”的话题引发热议,许多网友表示,球队应该学习欧洲篮球的整体配合和NBA的小球风格,培养更多能投能传的全面型球员,而不是固守过时的打法,前国手王仕鹏在解说比赛时也曾提到:“我们现在需要的是速度和灵活性,不能总想着用身高压人,国际赛场上的对手都不会给你那种机会。”
中国篮协和教练组对此尚未作出正式回应,但内部人士透露,球队已在训练中尝试更多元化的战术,包括快速转换进攻和三分球战术,媒体人认为,改变需要从根子上做起,包括青训体系的调整和教练员的培训,他们建议,中国男篮应该多与欧美强队交流比赛,吸收先进理念,同时在国内联赛中推广现代篮球风格,鼓励球员发展外线技术。
展望未来,中国男篮正面临2024年奥运会资格赛的挑战,媒体人的呼声无疑给球队敲响了警钟,放弃高低位战术,或许会带来短期的阵痛,但从长远看,这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,只有拥抱变化,中国篮球才能在世界舞台上重现辉煌。
媒体人的批评并非否定中国男篮的努力,而是出于对球队未来的关切,在篮球运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,战术创新和适应能力至关重要,中国男篮需要勇敢地迈出这一步,放弃那些只能“欺负”弱旅的旧套路,转而打造一个更具弹性和威胁的现代体系,才能在与世界强队的交锋中站稳脚跟,赢得尊重。
发表评论